在工業生產與各類職業活動中,看不見的粉塵、無形的化學毒物、刺耳的噪聲等職業危害因素,正悄然威脅著勞動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正是識別這些“隱形殺手”、保障職場安全的關鍵環節,既是法律法規的硬性要求,更是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守護勞動者職業健康的核心舉措。
2025年9月5日烏海市職業病防治院來內蒙古慶華集團慶華煤化公司職業危害因素檢測,檢測并非單一行為,而是一套覆蓋“識別-檢測-評估-整改”的系統性工作。首先需明確檢測范圍,根據煤化特性精準鎖定危害類型:粉塵(如矽塵、煤塵)噪聲是主要威脅,長期接觸易粉塵引發塵肺病;這類物質可能通過呼吸、皮膚接觸等途徑,損害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及內臟器官;噪聲、振動會影響聽力,甚至引發神經衰弱等問題;此外,高溫、輻射、生物性因素(如醫護行業的病菌)也需根據場景納入檢測清單。
專業的檢測流程是確保數據準確的核心。檢測機構需依據國家《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等標準,采用科學的采樣方法——針對粉塵,使用粉塵采樣器在勞動者工作崗位呼吸帶高度持續采集;檢測化學毒物時,通過氣體采樣管、吸收液等捕捉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噪聲檢測則需使用聲級計,在工作時段內多次測量并記錄等效聲級。采樣完成后,實驗室會運用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等精密儀器進行分析,最終出具包含檢測點位、危害濃度、是否超標及整改建議的檢測報告。
然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的價值不止于一份報告,更在于后續的整改與預防。當檢測結果顯示某項因素超標時,企業需立即采取針對性措施:粉塵超標可通過安裝除塵設備、優化通風系統、為員工配備防塵口罩等方式控制;化學毒物超標則需改進生產工藝、使用無毒替代品,并加強個人防護用品的佩戴管理;噪聲超標可通過設置隔音屏障、選用低噪音設備,同時為員工提供耳塞、耳罩等防護用具。此外,定期復檢、員工職業健康培訓、建立健康檔案等工作,也需與檢測工作形成閉環,持續降低職業危害風險。
從法律層面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檢測、評價結果存入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定期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向勞動者公布。這意味著,開展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并非企業的“選擇題”,而是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未按規定執行的企業將面臨相應的法律處罰。
對于勞動者而言,職業危害因素檢測是自身健康的“保護傘”。通過檢測數據,勞動者能清晰了解工作環境中的潛在風險,監督企業落實防護措施,同時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在發現身體不適時可及時結合檢測結果就醫,避免職業病的延誤診斷與治療。
如今,隨著職業健康理念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重視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工作,將其從“被動合規”轉變為“主動預防”。未來,隨著檢測技術的升級(如實時在線監測設備的應用),職業危害因素的識別與控制將更加精準高效,為構建安全、健康的職場環境提供更堅實的保障。畢竟,每一位勞動者的健康,都是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基石,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正是守護這一基石的重要力量。
(來源:內蒙古慶華集團慶華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管理部 楊丹)